123读书>军事历史>三国之龙图天下>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县试命题 (五千字大章)
吐沫星子淹死了。

“既然如此,朕做一个决断吧!”

牧景站起来,道:“蔡相,儒学是根基,朕也认可,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做官,如果连人做做不到,官也不要做了,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皆为传世之大学问,以他们命题,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

牧景低沉的声音非常有力量,把整个庭院覆盖了:“咱们大明,不能一直往回看,要往前看,数理之力,蔡相应该也看的明白,未来大明,需要更多数理的人才,科举若无数理,数理何人去学,咱们不能太偏心了!”

“那陛下的意思是?”蔡邕眯眼,盯着牧景,若是牧景下令,他还真没办法辩驳了,儒家真有分崩瓦裂之可能。

“这一次命题,以儒学经典占据主力,县考一共五场,那就分五分之四的题目,数理占据五分之一!”牧景道:“单单学做人,是做不了官的,品性很重要,学识也很重要,这个学识,可不仅仅是儒家学识!”

“臣,领命!”蔡邕挣扎了一下,在看看士燮磨刀霍霍,他知道,不能再争下去了,时间来不及了,牧景何等的看重科举,他是知道了,真把科举给厌恶了,他就算是牧景老丈人,都未必扛得住。

“那就这样!”

牧景深呼吸一口气,又看着士燮,提醒说道:“威彦,任何事情都需要一步步来了,不能做到太急了,这也算是一个好的开始!”

他也想公平,但是公平的原则,必须要建立在大明的稳定之上,作为皇帝,他不允许被任性的。

“是!”

士燮有些的不甘心,但是却已经知道,这是最好的一个结果了。

有了大方向,整个的委员会的行动力就变得迅速起来了。

不用两天的时间,县试的命题迅速的完成,然后开始造版印刷,会在渝都印刷好了在密封起来,再然后通过传题使者,秘传下各县考官手中。

因为活字印刷术虽然已经发展起来了,但是还是属于非常高级的技术,没有十年二十年,还不能发展成熟,减低成本,所以不是每一座县城都有的。

渝都却不少,单单是朝廷教育司掌控的大型印刷工坊,就不下五座,轻而易举的完成这样的工作。

而且防止泄题,每一个传题使者都是从神卫军里面出来了,三人为一组,护送命题卷赶赴各个县城,原则规定,唯科举当日,传题使者方能亲自把命题交给县令,任何的差错,传题使者都要肩负责任的。

……………………

三月十七日,早晨,阳光升起来的那一刻,大明拉开了第一次科举的县试,大明各州各县都瞩目在每一个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身上。

县试的规矩已经在考试前一个月颁布了。

考三天时间,一共是五场考试。

每一座县城都已经建立了一座贡院,这是朝廷下令修建了,贡院的存在,就是为了让科举考试变得更加严谨一些。

贡院从开始考试当日开始,周围都会有六扇门捕快进行封闭式站岗,每天考试必须要考完之后,才能出来,不然不允许进出。

每一个考生进入贡院,也会进行非常严格的搜身。

这一次科举是大明朝廷第一次,虽然朝廷上是没有多少经验,科举委员会也是非常的陌生,但是牧景还是有些想法了。

先不说牧景从历史上学了这么多,单单是在未来经历过无数次的考试,在严格考试上,他自然是有些手段了。

而且这一次阅卷,牧景已经提议,将会用封弥誊录的制度,这是北宋时代的科举就已经在用的一种的制度。

就是考试之后,将会糊名封卷,而且为了减少在笔迹上做手脚,让熟悉的人进行的改卷,所以会有誊录,就是让人抄试卷。

这样以来,阅卷官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改的试卷是什么人的。

很大程度的杜绝了作弊行为。

当然,不管是再怎么严密的制度,也会存在漏洞的,哪怕是放在未来,也没办法杜绝这个行为了。

不过只是牧景和朝廷希望做得更好而已,所以会逐步完善对于科举的制度。

十七,十八,十九。

三日时间稍纵即逝。

大明第一次科举的县试在十九日下午的钟声响起的时候,算是结束了,一座一座的县城,无数学子走出了贡院。

这些读书人之中,有一些精神抖擞着,亦有一些是垂头丧气着,有悲愤怒骂朝廷者,亦有沉默不语着,众生百相,皆有出现。


状态提示: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县试命题 (五千字大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