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一战,燕国惨败,赵国惨胜。赵国趁着胜利的余威,收回燕国攻下的土地猛进,直逼燕国下都。下都,是燕国为了争霸中原,应对诸侯国,建立的一座军事重镇。下都,西依太行,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守。
姬哙和子之退到下都,重整兵马,下都城内将士还有三万,加上逃回来燕军将士,总共有五万之众。下都城内的粮草,也足以应付一月。子之决定,依靠下都有理地势阻击赵君,待到此消彼长发生逆转,再与赵国决战。
平城一役,燕国惨败的消息,也在下都四处流传。面对赵军围攻,下都燕军将士也是人心惶惶。子之,向太子姬哙提出建议。姬哙难以决断大事,一切听从子之安排。
姬哙,登上城头,安抚众将士情绪,并指挥人,连夜修筑城墙,调配守城军力。
由于姬哙采取的安抚措施得当,众将从惨败的阴影之中走了出来,下都军心稳固。为了彰显姬哙与众将士齐心协力,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姬哙每日,要登上城头,鼓舞将士士气。
这一日,姬哙登上城楼,见黑压压的一片赵军,将下都围得滴水不漏,然而却不见赵军攻城。姬哙,指着赵军的阵营,问道:“赵军围了数日,怎么还不发动进攻。”
子之,冷声道:“太子,你想赵军攻进来吗”
姬哙愣了一下,赵军打进来,那还怎么得了,忙招了招手,“赵国只围不攻,也不派人前来商谈,他们暗地里该不会有什么打算。”
子之目视着赵军仪整的军容,“赵国元气尚未恢复,又缺少攻城器械。赵国采取强攻,必会遇到我军抵抗。攻城,恐怕是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姬哙,道:“赵军不攻,就该撤啊!”
“赵军是在等着我们去求和。”
“求和。”
子之,点了点头道:“败报传回燕国,国君顶不住压力,定会派人来求和的。”
“君父,真的会来求和吗?”
“太子,不出三日,燕国求和的使者,就会出现在下都。”子之,道:“我们听从国君的安排,战败一事,便可减轻我们战败的损失。即便他日朝臣发难,国君也不为剥去你的太子之位。”
姬哙茫然地看着子之,这次战争不但寸土未得,还损失了众多将士的性命。君父是爱惜荣誉的,此次回去不仅会被责罚,甚至连太子之位都保不住。公子升,对他储君之位,更是虎视眈眈。姬哙,本想利用出兵赵国的机会,树立军威,以此巩固在燕国的地位。奈何,人算不如天算。
子之见姬哙闷闷不乐,开解道:“太子不必担心。主和,是国君下达的命令。朝中若是有人抨击咋们,他们得罪的人,不仅是你,还有国君。国君保你,就是保住了自己的颜面。”
姬哙听了,心里好受一些。
赵军围而不攻,赵军将士心中也是憋了一口怒气。眼见肥肉正在面前,不能张开大口吃下它,每个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赵歇召集百夫长以上的军官,召开军事会议,赵君也在一旁倾听。赵歇,对着众人,道:“我们围了下都数日,明日发动攻击。”
赵歇言语刚落,立马有人挺身附和。他们认为,攻下下都,是给燕国一个闪亮的耳光。赵歇本人,也是主战进攻的。
赵雍思之片刻,对着众人,道:“不可攻城。”
赵歇,茫然的目视着君上,脸颊肌肉抽动得厉害,“君上,有何不可。”
赵雍起身,向前走了几步,眼神向众将缓缓掠过,朗声道:“燕国此次战败,是什么原因吗啊?”
赵歇,笑道:“当然是我军英勇无敌,让燕军闻风丧胆。”
赵雍,摇了摇头,道:“燕国伐我,乃不义之战。所以,才会失败。我们出战目的,是为了保护家园,乃正义之举。我们进攻燕国下都,角色互换,我们不在是正义之师,而是成为了不义之师。我们也成为了侵略者,与燕国的行为有何不同。且不说攻城会伤亡多少将士,能否攻下下都。一旦战事再开,燕赵两国边境永难安宁。”
众将士纷纷说道:“君上说的有理。”
赵歇,也在思考君上的这几句话,但是他觉得,胜利的果实不去摘取,实在是太可惜了。赵雍看了众人一眼,继续说道:“寡人要的是和平,不是战争。我们怎么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忘了国家大义。诸位将士,我们此战的目的是为了保卫领土,目的达到了,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众人点了点头,皆无言可答。赵雍的目光朝着肥义望望,又向公孙璞和庞武等人瞧瞧。他希望这几位德高望重的将军,能够主动站出来为他分忧。如果,他们有人主动站出来,分说厉害,将会有很大的说服力。
肥义明白君上是反对战争的,可是他没想到,君上想问题不但透彻,而且还很深远。如今,君上抛来一道求救的眼神,肥义整理好措辞,“此战,我军虽胜,但也是惨胜。我军孤军深入,粮草供给不便。倘若中山也背弃盟约,趁我军对燕国作战之际,兵分两路,一路直逼赵都邯郸,另一路兵越太行,断我归路。中山和燕国联合,两面夹击,我军危矣。不如,趁着我军尚有余威,及早撤兵,方为上策。”
公孙璞点了点头,也道:“此战,燕国虽败,但主力未损。我军虽胜,但也没有讨到便宜。燕国恢复元气,我们将会又是一场大战。”
庞武,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