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青春校园>科举官途>124.第一百二十四章
林家兄弟三人都有些憨傻耿直,但是事情扯到自己家孩子身上,难免也会多些计较。

林清更是如坐针毡。

最近一段时间林清的全幅心神都扑在了读书上,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繁体字,适应那些拗口的文言文,适应每日的早起奔波,很是费了一番苦工,所以对家中众人的情绪也有些忽略。谁知道因为他读书一事,大家已经矛盾渐生,先是刚刚在路上时他娘的欲言又止,现在又是林三娃的一句“凭什么”。让他此刻有些张口结舌,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林清从小就不爱和人争辩什么,为人低调内敛。可能理科学多了,很多时候思考东西也是更加从理性这个层面出发,发生问题后理科生直接的思维就是如何解决问题。

说到底,这个家还是太穷了!家里没有一个人是真的坏心肠的,但是在生存面前的挣扎让人无力去维持更多的无私。

想到这里,林清脑海中闪过今天挖到的两株山参——如果能卖个好价格,倒是可以解决一下眼前的燃眉之急。

正想开口说些什么,却见林老汉将筷子重重地往桌上一放:“为啥只让二狗去读书?那是二狗聪明!才读了两个多月,就比人家读了两年的都强!让你们哥三个去,你们成吗?”林老汉的双眼一一看过几个儿子,孙子,看的他们都低下了头。

“我知道家里不宽裕,但凡有一点点办法,我能让你们小小年纪就下田吗?咱家二狗是个有出息的,现在不把他供出来,难道将来咱老林家这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都在这泥地里打滚吗?咱村里也有百来户人家,谁家娃有咱家二狗聪明?这就是人家读书人讲的百里挑一!这百里挑一的机会落在咱家头上了,还不抓着让二狗使劲往上爬?就看着眼前这一亩三分地,别怪将来一辈子做苦力!”

林老汉年纪轻的时候也出去闯过,虽然没闯出什么名堂,但是见识还是有的。一席话说的大家都沉思起来。

是缓解眼前的困境,还是寄希望于家中最小的二狗,摆脱一辈子的宿命?

这是一个问题。

这一个年整个林家都过的很舒坦,林老汉和刘氏欣喜于家中最大的孙子也已经娶妻,马上说不定就能抱上曾孙,实现四世同堂;林家大房自不必说,大儿子成亲,二女儿也趁着过年相看到了一户好人家;另外两房看着自家蒸蒸日上的小日子,心里头那股子劲儿就别提了。

也难怪十五那天林三牛拉着林大牛和林二牛不撒手,一遍一遍的念着过去的苦日子,现在的日子这才叫有奔头,才叫活的有滋有味。兄弟三个都是喝的有些过头了,竟是吃着小菜喝着小酒抹起了眼泪,等张氏几个把他们扶回去的时候听着他们嚷嚷,简直有些哭笑不得。

其实这样的生活并没有真的就是脱贫致富了,只不过相比一般农家要好上那么一些。但是和真正的富贵人家比,是拍马不及的。林老汉和林三牛几个依旧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日也不敢松懈,妯娌几个一有时间就纺纱织布,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算着给家里添点进项。他们觉得日子不苦的原因,是家里几个后生有出息啊!

大房家的林大娃,自从弄了个驴车的营生,整日里风里来雨里去,但确实收益不错,比地里干活要强的多,否则可娶不上李家那么好的姑娘;林二娃出师之后,手艺一亮相就广受林家村男女老幼好评,是十里八乡排的上号的最佳女婿人选之一;林三牛一开始送林清读书的时候,还有人明里暗里挤兑过林三牛,说他们家没读书人的命还妄想攀高枝,可如今林清却是在镇上拿着500文一个月的月例,那可是林清这个年纪学徒里的头一份!再加上据说在镇上还得秀才公指点,之后还要下场一试,搞不好哪日就能高中,简直就是别人家孩子的典范!

所谓的奔头,就是希望,就是从这些年轻人身上能看到的,他们整个林家的希望!现在整个林家村,谁提到村尾的林老汉家,不得竖起个大拇指,赞叹一声教子有方,个顶个的出息!

此刻,被大家都认为以后有出息的林清正头悬梁,锥刺股,和诗赋、八股文死磕呢!因为再过两个月就是县试,林清已得周文彬的首肯,让他下场一试。

跟着周文彬学的两年,林清自认为在制艺一道算是突飞猛进,诗赋一道虽是差强人意,但是至少也能做到韵脚一致,对仗工整。而林清的强项墨义和经贴,这些内容他已熟记于心,日日温习,从无半点错漏。

饶是如此,林清心中还是十分忐忑。这对于从来都是学霸的一个人而言,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居然也会为了考试而忧心忡忡,生怕自己过不了关。

深吸一口气,林清抛下心中杂念,继续翻阅各种诗词,坚信着前人给他的忠告“熟读诗书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个时空的县试是每年三月举行,提前一个月考生需要向县署礼房报名,出具同考五人的结保书,亲供以及一名秀才的保书,提交了这些材料,县衙里专管县试的衙役才会核验资料,确认无误后会将这些信息登记下来,并且记录下报名者的外貌特征,以防正式考试时有人替考,同时还要缴纳300文,充作报名费。

光是办这些手续林清就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更不用说求一张秀才的保书就


状态提示:124.第一百二十四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