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都市现代>蚁贼>12 三喻
明白了。颜之希心中想道:“此子虽然只不过是个八品小官,心志不小。”虽然明白过来了,却没有恼怒,瞧了方从哲几眼,又想道,“口若悬河,口才不错。分析天下大势,见识倒也是不错。”

邓舍连受了方从哲几顶高帽子,又是“殿下之锐”,又是“殿下之贤”的,他也的确是求贤若渴、爱才心切,因此,虽然他所关心的“如何解决内部困境”在方从哲嘴里成了“支微末节”,却是也与颜之希一样,并不恼怒,索性顺着方从哲的话锋,问道:“如你所言,与吴国公结盟是为我海东外交之根本。你这个结论的根据是因为,你认为吴国公会是天下群雄中最终的所存者之一。那么,既然如此,你就不怕我海东与吴国公结盟,或许是与虎谋皮么?”

对呀。既然朱元璋会是群雄中的胜利者,那么与朱元璋结盟,不就是与虎谋皮了么?

颜之希就是这样想的。他大点其头,提出了与方从哲不同的意见,说道:“选择、并且结交盟友固然为长远之重策,但是该结交谁?却不一定非就是强者。何如结盟弱者,比如张士诚之流?先联手弱者,一起吞食强者。既灭强国,然后再决战弱者,是不是会更省力气?”

方从哲道:“卑职又请为殿下分析群雄之形势。”

“请讲。”

“察罕,据陕西而有晋冀,坚有崤函之固,悍蔽大都之,居高临下,出则席卷天下,退则足以自守,是为天下之脊也。

“吴国公,占金陵而拥江淮,险有长江之阻,横断南北道路,四通八达,下则囊括江南,上则并吞北国,是为天下之腰也。

“我海东,连关外而坐山东,以辽东为依托,显锋芒在中原,虽侧居天下之东方,西出可击大都之,南下能通南北之道,是为天下之臂也。

“至于士诚、友谅、国珍、玉珍、有定诸子,无非或为腿、膝,或为脚、趾,其国虽富,其人虽众,无所用力处也。

“今天下大势,盖此三分是也。我海东既然外有察罕之强敌,若要选择结盟,当然便只有选择吴国公了。臣也孤陋,却也只听说过,择其贤者而邻居,从来没有听说过,选其无用者而为盟约。如果不选择吴国公结盟,却去选择与张士诚等结盟,那么,山东必不能守。殿下渡海而来益都所图之事,也必然便会因此而前功尽弃。

“又,殿下以为,择吴国公为盟,或会有与虎谋皮之忧。以卑职看来,此实为杞人忧天。时局总是在变化的,到时候真的展到这一步了,再说不晚。何况,现在殿下以区区山东之地,就有敢与李察罕争锋的勇气,吴国公虽强,又有何惧?试问殿下,李察罕与吴国公相比,谁为虎焉?”

“方主事所言甚是。你以脊、腰、臂为譬喻,我听起来觉得很好。你能再详细地阐述一下么?”

“卑职又请以此三喻,为殿下分析群雄之短长。”

“请讲。”

“脊者,天下之坚硬处也。日前,殿下与察罕益都激战,长达两月,最酣烈的时候,宇内之群雄无不屏住呼吸、翘起脚尖,敬畏地远远观看。则,殿下对秦军之硬,应该是很有了解的。以秦卒之勇,被坚甲,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这是察罕的长处。

“腰者,天下之柔软处。吴国公处两强之间,数年来,几乎无月不战、无日不斗,或侵士诚,或略友谅。而他与两强的战事虽如此的旷日持久,却不但没有窘困不支的景象,反倒是越战越勇。主严以明,将知以武,以吴地之富,积粟如山,这是吴国公的长处。”

“我海东之长呢?”

“较之察罕,我海东之坚甲、利剑不如之。较之吴国公,我海东之积粟、富庶不如之。然,我海东之民,生长黑山白水之间,久处天寒酷冷之中,若论吃苦耐劳、忘死敢战,却是察罕、吴国公不如我之者远甚。

“为何?臣闻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海东之地,可谓忧患之地是也。臣又闻之,穷山恶水出刁民。我海东之地,可谓穷山恶水之地是也。山既穷,水既恶,地既忧患,则我海东的百姓就没有什么担心可失去的。今主公得山东,是我海东穷山恶水之民,得以从此踏足繁华富庶之中国,主公赏罚又极其严明,得有一功,既享富贵。纵然一死,无有可失。

“是以,若论吃苦耐劳、忘死敢战,我海东之胜察罕、吴国公者则远甚。”

方从哲的意思,其实就是在说,海东太穷,百姓们连活都快活不下去了,如今一入中原之地,邓舍又奖罚分明,只要敢打敢杀,就能得到富贵。就算战死,也没什么可损失的。所以,海东的军队就特别的骁悍敢战。

为何当初海东诸将都认为女真骑兵敢战?就因为女真人太穷。得到的都是赚的,战死了也没啥亏的。只不过,如今在方从哲这些从江浙富庶地区过来的人看来,海东的汉人军队实则也是与女真差不多而已。

至多一个五十步,一个百步。说到底,还是都比富地方的军队不怕死。渔阳自古豪侠地,幽燕从来盛用武。这样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邓舍微微一笑,心中想道:“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是整个世界。”对方从哲此议颇以为然。

方从哲分析过了三雄之长处,赵过问道:“短、短处呢?”

“民虽少而皆勇,国虽穷而益坚。上下一心,后顾无忧,唯殿下之令而是从。此是为我海东的长处。而我海东的长处,就是李


状态提示:12 三喻--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