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军事历史>隋唐争霸>336 摄政任性

“这推举杨侑做皇帝不是大家的意见吗?”李世民觉得很奇怪,虽然说他最近都不再长安,但是这件事很早就提过,当初也有不少人赞同。甚至说杨广如果身死,立刻就奉杨侑为帝。或者等他从扬州回来,抢了玉玺后就举行登基大典的,怎么出了什么意外?

“当时也是大家私下里议论,并没有说必须要这么做。”李建成反驳道,他觉得只有他父亲早一点称帝,他才能早一天当皇帝。

“那你现在是什么意思?”李世民看出来了,他哥哥有了另外的人选,不知道是谁?刘文静和裴寂没有想到这兄弟没有商量好,不过,他们已经看出来,李渊估计想称帝了。虽然他俩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但是李渊已经起了这个心思,他们只想尽力而为。不过这俩人的尽力而为还有很大的区别,裴寂的尽力而为是尽力阻止,如果阻止不了,称帝就称帝吧,最多是多费一些气力,多牺牲一些将士,反正自己不要忤逆李渊,到时候从龙之功,绝对少不了,裴家以后的荣华富贵自然有保障。

而刘文静的尽力而为是竭尽全力阻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总要让李渊明白得失,因为他也看出来了不仅李建成和李元吉赞成李渊称帝,就是李渊本人现在也想称帝。他也认识裴寂好多年了,当他看到大多数人赞成时,是不会坚持的,只有他和李世民反对,少数难以扭转多数,希望李渊能够明白他的苦心。不过他的这种不算坚持的坚持为他日后埋下了杀身之祸,虽然刘文静最早开始和李渊起兵,被李渊认可是大唐开国三元勋之一,高祖曾有诏书说,秦王李世民及裴寂,刘文静三人为太原元谋功臣,“特恕二死”(即可以赦免两次死罪)。不料刘文静头一次犯死罪,就被杀死了。

当然了,这次只是一个原因,其它还有不少的因素,总之一个人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刘文静不会去迎合李渊,一切从事情的对错出发,难免让人不喜。而裴寂却懂得揣摩李渊的心事,所以得到李渊宠信。而李世民也一样不得他父亲喜欢,却不得不喜欢,毕竟他的能力要比李建成强很多,李渊也答应过登基后会封他为太子,但是一样食言。这些都是后话,今天,李渊想让他们推举他登上皇帝的宝座,却没有想到刘文静和李世民都反对他登基,反而赞成用力杨侑为帝。

李渊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对他俩十分不满。尤其是刘文静认为唐军现在控制的区域太小,只有山西和长安两地。如果只有这么一点地盘就登基称帝,他认为这就是一个笑话。不过他还认为,笑话都不可怕,就怕引来众人围攻。毕竟在乱世之中,很多人都有称帝的野心,只是大家都害怕成为众矢之的。一旦李渊称帝,他尤其害怕引起瓦岗军的攻击,到时候,隋军绝不会在瓦岗军背后掣肘,再加上别的势力,刘文静恐怕李渊称帝之日,就是唐军覆灭之时。

听完刘文静的分析,李建成也吓了一跳,他再也不敢乱说。而李世民认为刘文静说的很对,并且补充道:“如果咱们尊杨侑为帝,向天下诏告杨广弑父鸠兄,昏庸无道,致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战祸频生。而杨侑得天之助,自幼聪明,气度非凡有威仪,正可晋身为帝。到时候咱们挟天子以令天下,师出有名,自然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李渊听他俩这么一说,顿时熄了称帝的念头,同意立杨侑为帝。反正他就是一个小屁孩,就是一个傀儡,等到时间成熟后,就让他滚下去,自己再当皇帝。至于玉玺,李渊觉得等他登基的时候让大家见见,然后还是拿在自己手里保险。李建成和李元吉这时候也和吃了哑蛋一样不再说话,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居然是多数服从少数,不仅不赞成李渊称帝,而且加快了杨侑称帝的时间。

大业十二年(616年)夏,李渊在长安,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这比原本的历史大业十三年冬早了一年半。因为李渊手中有玉玺,所以他们宣扬杨侑是天命所归,让天下称臣纳贡。于是山西和长安周边的一些州县开始归附,甚至一些离得远的州县也上表臣服。一时间长安显现出一片昌盛的景象。

这时的杨侑才只是七岁的小孩,更不要说长安被就被李渊把持,他不当傀儡谁当傀儡,因此这带来的好处全都归了唐军。李渊暗暗感叹刘文静和李世民有见识,觉得应该更加重用他们。于是重新认命李世民为兵马大元帅,刘文静为监军,征讨不愿臣服的州县。而有了杨侑这个皇帝护身符,李世民奉旨征讨,挡着披靡,把势力逐渐向陕西和河北伸展。

当唐军的势力进一步控制河北后,向山东伸展的时候,终于在聊城和德州交界处和瓦岗军碰到了一起。不过,瓦岗军向山东用兵是蓄谋已久的战略计划,而唐军只不过向周围扩展,兵力本来就不相当,唐军一触即溃。瓦岗军也不追击,只是巩固自己的防线。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简称“鲁”。先秦时期隶属齐国、鲁国,故而别名齐鲁。山东地处华东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

因为太行山隔断河北和山东,所以瓦岗军据山而守,居高临下,占据有利地形,唐军也无力东进。当李世民和刘文静得到前线的战报,知道瓦岗军占据山东后,其实也并不惊讶,毕竟山东是农民起义最早的地方,这里也是很多瓦岗军士兵的故乡。李世民他们还


状态提示:336 摄政任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