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军事历史>风云之旅>第二百九十一章 帝里风光
/p>

“嗯,这幅字迹需多少银子?”朱祁镇压抑住内心的激动,已迫不及待的开口问价了。

“看公子也是文雅之人,”店老板摇头晃脑的说道:“我也不多要,你给我五百两银子便了。”

“哦......”朱祁镇微微颔首,目光向身边的杨牧云看去,他贵为皇帝,出得宫来,身上不曾带任何银钱,也不知道这幅字迹倒底值多少钱,人家一说,他也不反驳。

杨牧云见他目中满含热切,意思便是让自己掏钱,心中一动,便向那位店老板说道:“老板,请借一步说话。”

朱祁镇便一脸诧异的看杨牧云将店老板拉至一边,只见两人窃窃私语一番,那店老板紧皱眉头,满是笑容的圆脸也绷紧了面皮,一脸不乐意的样子,说到最后,脑袋摇得如拨浪鼓一般。

杨牧云也脸现不悦之色,转过身不再与他说话,来到朱祁镇面前说道:“朱公子,这老板摆明了没有诚意把这幅字迹卖给咱们,咱们走,再去下一家字画店看看,我一定帮您淘一幅更好的字画。”说着不由分说,扯住朱祁镇的衣袖便走。

朱祁镇心中大奇,心说这位老板如何没有诚意了,他不是说五百两银子便让朕把这幅先帝的字迹拿走么?又没有说不卖,但还没有反应过来,便被杨牧云扯出了这间字画店。

还未走出多远,只听身后一个喘着粗重气息的声音叫道:“几位公子请留步,这幅字迹的价钱......咱们好说。”

朱祁镇一愕,停住脚步向后看去,只见那位店老板居然追了出来。他一脸苦笑的瞥了一眼还在懵懂之中的朱祁镇,转而对杨牧云说道:“再加三十两银子,八十两作价给你,实在是不能再低了......”?

“八十两?”朱祁镇惊讶的睁大了眼睛,“不是五百两么?怎么就这么一会儿就变成了八十两?”他不禁向杨牧云看去,只见他嘴角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

“那好,八十两就八十两,”杨牧云很痛快的答应道:“万源钱庄的银票你这里收么?”

“收收收......”那老板忙不迭的点头,听他咬定了价,心里松了一口气,脸上又浮现出刚开始的笑容,“这说起来万源钱庄的银票比朝廷发的宝钞还值钱呢!怎么不收?”

......

玉宝斋老板将那幅宣德皇帝的真迹卷成一个卷轴,塞到杨牧云手里,点起八十两的银票欢天喜地的走了。朱祁镇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不知道这世上买东西还有讨价还价一说,不过五百两银子的字画硬生生的被杨牧云砍成了八十两,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凌公公,收好朱公子的字画。”杨牧云说着将那个卷轴塞到小凌子怀里。

“为什么是我收着呀?”小凌子不服气的说道,看来他还对杨牧云方才的话耿耿于怀。

“我还得保护朱公子安全呢?”杨牧云笑着说道:“这手里拿着东西怎么成?”

小凌子看了一眼朱祁镇,见主子没说什么,便哼了一声,把卷轴珍而重之的塞入怀里。

“杨牧云,”朱祁镇似乎满怀心事的问道:“方才你跟那老板说的万源钱庄的银票,那是怎么回事?”

“回朱公子,”杨牧云说道:“那是一个私人商家开办的钱庄,专做银钱存放兑换生意,如果有人觉得携带大量白银铜钱不便的话,便可寄存在万源钱庄里开成银票。”

“唔,这样的银票也可以在市面上流通吗?”朱祁镇又问。

“当然,这银票是可以跟银钱一比一兑换的,任何人拿到这银票后,都可以去万源钱庄兑换成白银或铜钱,最是方便不过。”杨牧云解释道。

“那我大明朝廷发行的宝钞呢?难道不能兑换白银铜钱么?”朱祁镇讶异的问道。

杨牧云看了看小凌子,沉默不语。

“怎么不说话?”朱祁镇的脸沉了下来,大明官方发行的纸币居然还抵不上一个民间商号发行的票据,这让他这位大明皇帝情何以堪呐!

“朱公子,”杨牧云迟疑了一下说道:“我说出来,你可千万不要生气。”

“说,朕......唔,本公子赦你无罪。”朱祁镇黑着脸说道。

“朱公子,”杨牧云轻咳一声,缓缓道:“这说起来,大明宝钞是洪武八年由朝廷发行的,到现在已经有七十多年了,为什么市面上的老百姓都不愿意用了呢?那是因为朝廷发行的宝钞太多了,不值钱了,所以人们都不愿意用了。”

“多了,为什么就不值钱了?”朱祁镇不解,他在宫里读的都是圣人书,很少接触经世致用的学问,批改奏章时跟朝中大臣讨论的也都是国家大事,对于最底层生民的生计那是一无所知。

“朱公子,你想啊,”杨牧云也不知该如何跟他解释,最简单,最浅显的道理,这位大明天子未必能听得懂,因此连说带比划,“我大明最开始发行宝钞时,一贯等于1000文铜钱,或者1两白银,四贯等于一两黄金。这是太祖皇帝的定制。”

“对呀!”朱祁镇微微颔首,“难道我大明朝廷还会欺人不成?”

杨牧云眼中露出异样的神采,“比方说,我大明朝的国库里现在储备有二百万两白银,如果同时发行二百万贯宝钞的话,是不是一贯宝钞随时可向官府兑换一两白银?”见朱祁镇点点头,他接着续道:“那如果朝廷发行四百万贯宝钞呢?国库里的二百万两白银被二百万贯宝钞兑换完了,那剩下的二百万贯宝钞如何兑换白银?”

朱祁


状态提示:第二百九十一章 帝里风光--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