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军事历史>医将婿>第268章 围城一月

屈突檀笑的事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毕竟只是敌将的孙女,敌将的儿子和孙子都被抓了,要说想利用此事做些什么也够用的,对于高层来说目的达到了。

可是,对于屈突檀笑来说,就是捡了一条命。

那些高层没人会去想一个盲女进入大牢之后会面临怎样的遭遇,而李木杨举手之劳就挽救了一个女子的清白和生命。

其实在高层的眼中,李木杨所作的都是一些小事,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小事会引起什么大的变故。

悲田坊大院经过半年的修整,如今已形成仅次于皇宫的第二大建筑群了,面积堪比丰都市,原先的悲田坊院子名字不变,慈善功能不变,而新建成的大院子起名为悲田仁和医院,对外营业,需要付钱才可入住。

以前光业会的五百名成员此时都成为了医疗护卫队,算是从地下组织转为地上了,同时挂靠在王世辩军队的名下,黑豹被封为校尉。

前两个月王世辩本来镇守偃师,被王世充紧急召回,给偃师留下了一名副将,此时的王世充只信任王姓的人,留在身边他放心。

粮价每天都在上涨,到了十月,已经涨到斗米八百文,而且出现了布帛不可换粮的情况。

酒坊已经停产,但囤积了大量的高粱,李木杨将这个风声放了出去,说酒坊赔钱了,不能酿酒白买了大批的高粱。

而如今的朝廷也不外出作战,战马也不需要高粱了,所以高粱价格并没有提高太多。

但也有粮商意识到粮价还会涨,高粱也将短缺,便找李木杨低价收购高粱,李木杨却不肯卖,非说等战争结束继续酿酒。

这些粮商也明白,李木杨不傻,应该是在等高粱涨价再卖,但这次围城会持续多久没人知道,所以也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其实李木杨是为自己有粮埋了个伏笔,因为此时的人们还没意识到粮食会短缺到什么程度,也没意识到最终高粱可以变成保命的粮食,所以此时还不能卖高粱。

由于伤兵都住进了悲田坊,巢元方带领着太医署医人也住进了悲田坊,帮助李木杨给伤兵治病。

在李木杨与巢元方刚认识的时候,李木杨就说过洛阳有可能会有此一劫,也劝巢元方多存药材,如今,这一天终于来了。

巢元方不得不佩服李木杨的远见,但也担心他的远见,因为他说过,会被围城一年,那么即使有再多的药材,普通老百姓也会因挨饿而死。

虽然知道李木杨存粮,但也不知道有多少,他所能做的就是减轻李木杨在医疗方面的压力,在他心中李木杨早已超越了医人的界限,他是个胸怀天下苍生的圣人。

而李木杨却把精力放在了实验室,在后院所建的一排实验室有火药实验室和医学实验室。

火药实验室里主要在研究的就是火铳的制作,火药都做出来了,不做火铳太可惜了,这种东西关键时候是能保命的。

而医学实验室,主要还是在研究乌鸦的血清,他觉得陆元子的病跟乌鸦有关,那么很有可能从乌鸦的血清里找到对抗病毒的方法,只可惜,他缺少高科技设备,这里研究几乎就是摆设,每天都记录些猜测和理论上的东西,却无法进行实践。

自从寿安回来后,桓法嗣那边没有任何动静,那所火神教的院子此时改名天师院,但也变得低调了很多,对外宣称全力为皇上研制长生不老药,每天大门紧闭,很少有道士出入,虽然李木杨对此表示怀疑,但也不想主动去招惹他们,既然他们不追究寿安的事,暂且也先放过他们。

大昭小昭在王世恽的推荐下被召进皇城,在皇城里专门设立了法师院,立了一个火菩萨的佛像,让大昭小昭为郑国祈福做法,李木杨对此倒也不担心,大昭小昭武功不错,能够自保,至于王世充希望火菩萨显灵再次烧了唐军粮草这种事,随便几句话就能哄弄过去,比如火菩萨搬了新家需要个适应过程,或者天火需要蓄养,不可操之过急,反正王世充也不是太信这些,权当个心理安慰。

王世充已经将兵符发到各个将军手中,这样可以随时调兵应战。

城南,王世辩依然负责永通门,单雄信负责长厦门,朱粲负责建阳门,王世恽负责建国门,城北,王世伟负责上春门,王道徇负责喜宁门,王玄恕负责徽安门,王玄应主要负责皇城周边的防卫。

这些守城的将军每只军队都是八千卫兵配置,换班轮防,共计六万余名官兵,而王世充从江都带来的三万雇佣军留在了皇城,守卫皇宫,这是王世充最信任的亲卫军。

总计十万军队,粮食是大问题,王世充有粮,所以腰板直有底气,但他也很抠门,也在控制粮食的发放,每放出一石粮食都需要亲自批文,于是,朝廷之中也渐渐形成了三六九等,不同军队所得粮食数量不同。

带兵的将军每人每月一石粮食,副将每人每月八斗粮食,亲卫军卫兵每人每月七斗粮食,守城军卫兵每人每月五斗粮食,按此配给发放,王世充心里有数,守城一年没问题。

至于其他文官,按照以前的俸禄缩减一半发放,一名侍郎所得粮食还不如一名士兵得的多。

很快,王世充的这一政策带来的粮荒恐惧开始蔓延了,县衙也都学着朝廷开始克扣属下的俸禄,以前县衙都是靠发放高利贷获得的息钱养这些人,如今围城也没处获得息钱了,而朝廷也不给补贴,县衙只能缩减开支了。


状态提示:第268章 围城一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