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军事历史>医将婿>第270章 平籴粮价

十一月初,粮价粟米每斗两千文。

洛阳城三大市场五十三家粮店关门过半,剩下的这些粮商几乎都是与朝廷关系密切的商户,也是囤粮大户。

比如丰都市内仁丰米行店主是杨月娥,但大家都知道这是属于王世辩的产业,

丰都市另一家大型米行宝丰米行是内史令长孙安世的产业。

西市的隆源米行是将军张童仁的产业

通远市的通达米行是王世伟属下一名副将的产业,据说也与王世伟有关。

可以说剩下的二十三家米行掌握着洛阳城百姓的命脉,他们不仅任意抬高米价,还试图操控货币市场,洛阳城一直使用的是隋五铢钱,五铢钱并不标准,需要称重才能确定真实的钱数,相当于是一种交易的介质,在使用上比较麻烦,所以在粮食交易上,他们开始拒绝使用五铢钱,必须金银交易。

这无异于给百姓的伤口撒把盐,对此不仅百姓怨声载道,就连其他官员也忍受不住了,很多府兵也提出抗议,毕竟他们的粮饷里都是以铜钱发放的。

于是,朝廷不得不出手干预了,规定任何米行不得拒收五铢钱,但对于粮价,朝廷也表示无能为力,放粮平籴粮价是不可能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然不能拒收五铢钱,那么粮价再次上涨,斗米达到两千五百文,用银饼购买可以只需二两银子。

可以看出这些粮商有多猖狂。

杨月娥在这里扮演着随大流的角色,因为她一个人是不可能阻止整个粮商联盟的。

西市北面的广利坊最先发生了一起暴乱,一千多人冲进西市开始抢劫米行,随后通远市也发生了抢劫米行的事件,两县县衙注定是不会去管了,因为县衙已经空了,朝廷只好动用军队去镇压,两天的时间,死亡数百人。

十一月中旬,斗米三千文。

李木杨记得史书记载贞观盛世年间,斗米三文,而如今是三千文,看这趋势还会上涨。

陆续有饥民涌向了悲田坊,他们听说悲田坊有粮,然而悲田坊却拒绝接收他们,大门紧闭。

李木杨不敢轻易敞开大门,他知道这个大门一开,就如同堤坝上的溃口,一发不可收拾,但他也睁一只闭一只眼,在夜里悄悄的收进了一些灾民。

十一月十五,李木杨出手了,两千石高粱投入市场,进入仁丰米行,售价六百文,可以用铜钱购买。

这无异于一声惊雷在洛阳城上空炸响。

百姓在这一天看到了希望,疯狂涌向仁丰米行,悲田坊护卫队负责着安防而且采取限售的方式,每人只能购买两斗高粱,百姓排起了长队。

夜色降临,两千石高粱销售一空。

第二天依然投放两千石高粱,开设两个销售窗口,半天销售一空。

连续三天后,其它粮商坐不住了,一同去找杨月娥理论,而杨月娥谁也不见,躲在米行后面的小屋内望着天棚发呆。

她此时几乎成了甩手掌柜,米行的进货与销售全都交给了陆谋道,她也知道自己的脑袋不够用了,这不是简单的买粮卖粮,这是在平籴粮价,而且还是要看市场上整体存粮的情况,她还记得陆谋道说过另外一句话,还得看百姓的购买力能支撑多久,杨月娥想起来就觉头大,索性全交给了陆谋道。

这些粮商见不到杨月娥便去找王世辩,在他们觉得此时正是赚钱的时候,就算高粱是贱粮,但也不能这么便宜,最起码也应该卖到两千文一斗。

王世辩也听说了这件事,知道这是李木杨的高粱,但他不懂经商,或者说不喜经商,对于这类事不愿多想,每天都坚守在永通门。

见这些粮商来找他,他也装起了糊涂,道:“我记得这些高粱是一百文采购进来的,如今卖到六百文,这也够黑的了,你们就别为她操心了。”

众粮商一顿翻白眼,这是指桑骂槐骂他们黑心的意思。

到了第五天,几乎全城人同时意识到了一件事,仁丰米行是在平籴粮价。

这一说法传开后,那些粮商就更不是心思了。

要知道平籴粮价只有朝廷才能干得出,因为朝廷有实力有存粮。

也只有朝廷能干,因为朝廷有权利去平籴。

那么仁丰米行这算什么?

一个米行哪来的实力和权利?

很快,粮商将目标锁定在了李木杨身上,只有他有大量的高粱存粮,但没人知道有多少,这个李木杨一直都是深藏不露之人,很难琢磨透,若说他有实力,或许真有可能。

那么权利的来源就是王世辩了,当今的杞王。

怪不得上个月找李木杨买高粱他不卖,原来是留着臭捣乱的。

随后,参奏的折子陆续到了王世充的手里,都是揭发王世辩勾结李木杨私自平籴粮价,目无王法。

而那些粮商以长孙安世为首也揭发李木杨囤粮居心叵测。

王世充也有些糊涂了,李木杨想造反?只凭护卫队那三五百人不可能的事,他没有那个能力,那么李木杨很有可能就是在平籴粮价,但他又不信李木杨有平籴粮价的实力,虽然眼下投入进一万石高粱,但这些只不过是个小水花而已,没有五十万石都惊不起大浪来,李木杨有吗?不可能有,他连五万石都不可能有。

所以王世充觉得李木杨这就是在胡闹,但是,平籴粮价这件事却不是胡闹,这是僭越,让王世充心里很不爽。

于是便将王世辩找来说道说道,毕竟李木杨是打着王世辩的旗号,利


状态提示:第270章 平籴粮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