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军事历史>回到明朝做权臣>第549章:加封公主

不论世人如何评价崇祯皇帝的功过是非,说他是圣明天子也好,说他是误国之君也罢,有一点是绝对无法否认的:勤勉。手机端

在崇祯皇帝执政的十七年当中,三更不眠五更即起已经成了常态,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这样的说法怎么也安不到崇祯皇帝的头上。

就连被逼的造反的李自成都亲口承认“君非甚暗”,取代了大明朝的清廷都承认这位大明天子并非是无道的昏君,只不过是“有道无福”而已,所以才会身死命丧丢了江山社稷。

至于说这大明朝的灾祸到底从何而来,而崇祯皇帝本人又需要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那就是史学家的事情了,后世人自然会给出一个公允的说法,但这勤勉二字却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作为崇祯皇帝的继任者,复隆皇帝同样勤勉有加,勤于处理政务操劳国事,一手典型了中兴的局面,这个“勤”字很象当年的崇祯皇帝。

可是,到了永王登基之后,似乎没有继承父兄两代人传承下来的这个“勤”字,反而透露出一种“懒”的气息。

再也不象以前那样准时准点的出现大小朝会,甚至连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都要找安宁公主代劳,很多重要的军政大事都一股脑的推给安宁公主。

现在的大明朝,与其说是皇帝在执掌,还不如说是在安宁公主的控制之下。

安宁公主的工作量,至少是皇帝的三倍。

汇总、征询甚至是很多重大事物的决策和政令,都是出于安宁公主之手,而永王这个名义上的大明天子更多只是一个负责签字生效的盖章机器而已。

对于这种状况,朝廷上下不是没有非议,有不少老臣对此非常不满。

这倒不是说他们担心皇权旁落,而且他们一点都不担心朝廷会再养一个大权臣出来,他们的说法大多集中于一点:安宁公主的女性身份。

牝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干预国事,实为不祥之兆。

甚至有人在半公开的谈论,说安宁公主很有可能会成为国朝的武照,会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希望皇帝千万小心,不要再让安宁公主干预军国大事了。

对于这种说法,皇帝的态度根本就是嗤之以鼻:武则天篡夺了李唐天下,改李唐为武周,那是因为武则天姓武而不姓李,这样的例子根本就不适用于眼前的情形。

而且,安宁公主干的很不错,不仅继承了复隆皇帝的勤奋,而且没有复隆皇帝的操切急躁和急功近利,处处显露出政治家的沉厚和稳重。

事实上,安宁公主的施政手法比当年的复隆皇帝圆滑老练多了,尤其是在协调各方利益和关系的问题上,显得非常老练沉稳。

“有很多人都在担心姐姐会成为国朝的武照,若真是那样,反而好了。”皇帝笑道:“我刚好看卸下肩头上的责任,去做我早就想做的事情。”

皇帝的责任是什么?

治理天下?

中兴大明?

不,至少这位皇帝从来都没有那么想过。

在皇帝的心中,他的责任和使命只有一个:我族长兴。

在安宁公主的心中,皇帝责任就是维持住眼前的局面,四平八稳的实现最终的权利交接。

这姐弟二人,从来都没有把永王当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明之主,最多也就是一个“看守皇帝”而已。

皇帝从来没有真正进入角色,事实上掌控局面的长平公主也只把他当做是一个过渡体。

在这种情形之下,要是出现雄才大略的君主,那才真是活见鬼了呢。

“勇毅公要成亲了,朝廷应该有所表示。”

当安宁公主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皇帝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很随意的说道:“朝廷表示一下亦无不可,按照以前的成例也就是了。”

功勋卓著的大臣成亲,按照惯例朝廷可以适当的表示一下,无非就是赏赐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借以彰显“皇恩浩荡”之意也就是了。

在皇帝的心中,张启阳是不是要成亲,甚至他的老婆到底是谁,根本就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儿。

朝廷是不是应该有所表示,同样可有可无。

这种心理,代表了绝大多数军校生的想法。

虽说毅勇军和新华军校都是张启阳一手创立,而且这两者之间存在极其深厚的“血缘关系”,但是在张启阳成亲这个问题上,旧有的毅勇军和崭新的军校生们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对于旧有的毅勇军而言,张启阳就是最硬邦邦的核心与灵魂,毅勇军和李张启阳本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两面一体,可以直接划等号。

张启阳就是毅勇军,毅勇军就是张启阳,这话非常贴切的反应了毅勇军将士的心理。

张启阳的夫人,那就是毅勇军的主母,他的子嗣就是毅勇军的“少主”。

等到张启阳百年之后,他的子嗣就是毅勇军的新一任“主公”,是大家共同效忠的对象。

毅勇军姓张,这是事实,不仅现在在,以后也是,永远都是。

但是,在军校体系当中,却没有这样的思想。

虽然张启阳创立了新华军校,但他从来就没有军校的灵魂,更不是核心,因为新华军校那个体系根本就没有核心,甚至不需要一个核心。

对于绝大多数军校生而言,张启阳是奠基人,是开拓者,是领航者,但却不是主宰者。

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军校生而言,张启阳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微弱了,他的影响力在随着时间的推


状态提示:第549章:加封公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