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穿越重生>唐朝地主爷>第六十五章 渤海有危

第六十五章 渤海有危

尽享齐人之福,徐清几乎是夜夜笙歌,要不是底子厚,又有许多补药壮气,恐怕早就要被吸成.人干儿了。

每一个月一分为三,一个人十天,不偏不倚。三女在一起处得久了,便知道了徐清不分嫡庶的话并非虚言。如此一来,三女之间愈发的和谐,和谐之余,大有要“孤立”徐清的架势。

但就三女之间的关系看来,是这样的:

荀雪儿作为大妇,虽然徐清不分嫡庶,但她生下了徐家第一个男子,大家还是心知肚明,知道她在徐清心里或者说徐家地位不可动摇。小月就不要说了,和荀雪儿情同姐妹,黄诗梅虽生分一些,但也礼节周到有加。黄诗梅和小月也十分相敬。

再说黄诗梅。黄诗梅作为世族嫡女,这个优势不是荀雪儿和小月这种“农女”和“婢女”可比的,所以荀雪儿对黄诗梅既是尊敬,却又有些羡慕,羡慕之余,还有些自卑。

徐清家里的杂事都由小月处理,稍大一些的事情,小月若拿捏不准,不直接向徐清询问,而是向荀雪儿先问,让荀雪儿询问徐清。

黄诗梅离开黄家之前,已经全部将手里的事安排好了,如今的她,已是代表徐家同黄家合作,并且担任黄家的事务顾问罢了。但黄家有了和徐清的关系,风头正盛,几乎没了什么困难的事情要处理了。可以说,只要徐清这棵“大树”一日不倒,黄家在沧州的地位便一日不可撼动。

白天徐清处理一些如每天沧州城的税收之类的公事,说是处理,不过也就看一看罢了。商税司和教育局是州里直辖的部门,一应支出收入都不经过县里,直接上报徐清。

这些公事,每天不过做半个时辰就完了,完了之后,徐清便逗.弄小徐清,一逗就是半天过去了。可惜徐小清啥都不懂,只会吃手手,傻傻笑。

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五月,端午前后,驻扎黄骅的水军渐渐成型,人员齐备,甲兵成制。有了上次捕获的几艘小船,加上第一次海贼上岸时候留下的又修补好的小船,更是完善了水军的硬件设备。

楚江报告说,如果再碰上先前来的那种海贼,亦有了一战之力。徐清一听,激动得不行,并将三艘战船授予名称——沧州舰、黄骅舰、海兴舰。本来徐清是想授予三艘战船屠日、灭韩之类的名字的,不过想了想,倭日,棒韩还没建国,如今生活在半岛和群岛的人,还不知什么民族呢,也就没有下手。再说了,他现在生在唐朝,自然要从实际上出发,好好发展我华夏百姓,让他们强大起来,智慧起来,这才是正事。赚点口头便宜,有什么好的?

战船授旗,第一次航行,由徐清指定航线。升帆出港,东行二十余里,水手力尽,抛锚休息。小船下海,拿出渔网,在大船抛锚的地方周围打了几网,收获满满。有了这个技术,出海即便没了粮食,也能靠着打渔过活。

吃了饭,休息个把时辰,海风渐起,海浪变得大起来。有时候船登上浪顶,如上了三层楼一般,有时候又潜下波底,似乎要被大海淹没。徐清站在船上,感受着上下起伏,却无丝毫恐惧,反而对这大海有了一种想要征服的感觉。这种征服欲,来自对大海尽头的探索欲。

大海的那边是什么?船上面的人都听见了徐清的提问,可没人知道,他们眺望远方,想要寻找答案,可依旧不知道大海那边是什么。

他们不知道,徐清却知道。

往东北走,那里是辽东,靺鞨人,棒子祖先,奚族,大贺氏,突厥人在那一带犬牙交错。往南,是山东。往东,先是岛国,再往东,就到了美洲——有着红薯土豆玉米和辣椒的地方!

只要有了红薯或者土豆其中一种,人口过亿不是梦。

既是检验战船的效用,徐清和海员一起,在海里面停船睡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海上起雾,又试了一下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的行船效果,中午回港时,没能一下子找到黄骅港,偏了不少,沿着海岸行船五六里,才到进入黄骅港。

徐清如旅游看风景一般走了这一次航行,楚江却没闲着,他借此机会看出了海战与河战湖战的不同,总结了不少海上行船的宝贵经验。如出海便要记录航海日志,以便找到航线回来之类的。

徐清在海里逛了一圈,也萌生了不少探索欲。回到家里,觉得那种平淡日子有些无聊了。

五月下旬,于沧州来说,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时候,连天累月的雨更是将徐清锁在了家里。

也只有徐清会被雨锁在家里,农夫们则不同。雨大水多,田里需要排涝,不然刚种下的稻种,就会被这大雨泡得糜烂。好在沧州境内没有大河,徐清免了一桩大事,若是处在黄河边,你看他有没有心思在家里睡觉?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天一放晴,温度便连连高涨,飞到了近三十度。徐清一下脱了三件衣服还不够,只着了一件半臂——也就是短袖还热汗淋漓。

“徐郎~你家一秋又尿了,把你的那个那个叫什么不湿的快拿过来~”

关于孩子的事,哪怕是拿个尿不湿这种小事,荀雪儿从来不使唤下人,而是隔空喊话给徐清,让这个懒人爸爸动手。

“哦哦……就来就来,那叫尿不湿……”徐清从摇椅上跳下来。

不用说,尿不湿也是徐清无聊之时乱做的,只是用棉花、布和一些吸水


状态提示:第六十五章 渤海有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