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穿越重生>唐朝地主爷>第二十五章 惊心的案子

第二十五章惊心的案子

江南归附大唐,实际上是在武德二年,江淮大将杜伏威降唐之后,在这之前,余杭诸州县由于有杜伏威相隔,无法有效的的归附朝廷。杜伏威归附不久,武德六年,其手下辅公炳伪造杜伏威的书信,举兵反叛,江淮南北再一次动乱。只不过这一场叛乱没什么水准,朝廷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

只不过,长安那边似乎还不太放心。

中央朝廷要从地方官员从了解一件事,往往从对方奏报上来的,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故而为了要确切的了解一件事,一般都是从京官里抽调一人到地方去查探,这类京官,一般是皇帝的亲信,还是非常有能力的官员。

从这里,还能看得出皇帝对该事的态度。如果没有派京官,只发了问旨,或者派过去的京官不是重要的,那就代表,地方上你们按合适的方式处理吧?

可皇帝有不喜别人揣摩他的“圣意”,故而朝廷派钦差到地方,一等是明察,一等是暗访。明察好说,下面自有一番对策,打扫干净房子请客,地方官员最怕的就是暗访。

电视里经常有钦差大员到了地方隐瞒身份,微服私访的桥段,其实这也并非胡诌诌,而是在这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中央与地方交流不便,生生逼出来的一种方法。

当然,特派钦差是比较麻烦的,皇帝身边也难得有一个趁手又有闲功的人,故而让下放,或者回京的,路过事发之地的官员顺道看看。

比如徐清这种,辞官沧州,一下子在余杭冒出来,这种人的“钦差”之嫌就比较大了。此时,朱一浆和一堂屋内的大小官吏,都是以为徐清来做钦差。

朱一浆拾起筷子,定了定情绪,看着徐清道:“徐大人,说起这百人失踪案,我也有所耳闻,只是不知徐大人,是否奉皇命而来?”

徐清心里想,看刚才朱一浆的表现,肯定不是有所耳闻那么简单。只是朱一浆这话问得徐清不得不回答,对方久历官场的人,岂会被轻易糊弄过去?

故而这一刻徐清也只能道:“非也。”

谁都知道,假冒钦差了,伪造皇命可是重罪。徐清只不过顺手问一问这件事情罢了,没必要把自己弄得一身骚。

众人稍稍松了口气,既然不是皇命,那这件事情就还有的回转。

“那是奉哪部哪位大人的意思,刑部?又或者是江南道总管,还是……”众人又是问道。

“本官问话,你们丝毫不答,反而探本官口风,是何意思?莫非有隐情不成?”徐清说着,心想除了皇命,其余的自己还是不是随意拿来借用。

不过对方应也是不蠢,自己若真是奉了刑部,江南道的意思,那么身上该有公函才是。

而且徐清现在身份只是一个无权的散官,伯爷,真要问起地方的事,还是有些手短。

朱一浆表面平静,但心里已经是吓得乱作一团,他不像文官,乃是武将出身。文官可以互相交朋友,最多是结党,可武官却不能,就算你我互相对味,相互见面也是不能太热情,否则被有心人见了,就有谋乱之意了。

所以,朱一浆一旦祸患来了,无人能伸手救他。故他为官一方,领兵一镇,都是十分小心的,说是如履薄冰也差不多。

领兵一镇的人,最怕被人说成养兵自重,亦或是养匪自重。一旦传出此类风声,罢官免职入牢是走不脱的。朱一浆也怕这个,可他不是最怕这个,他最怕的,其实是这些作乱的路匪和他手下的这支部队有关系!

朱一浆心里闪过千万个念头,张着嘴却不说话,而他旁边的主簿却稍微镇定一些,主簿心道,这位徐大人听说是为民的好官,必是路上得知道了什么冤情,才来管这么一档子事,最多最多,是受哪位大人所托严查此事罢了。

一般人也就罢了,随意糊弄一下,让他尽了面子之责,也就过去了。可对方是天下文坛第一人,又是清正廉洁为民做主的好官,不久之后还要去京里面圣,上达天听,说他是半个钦差也不为过。

这样一个人,能糊弄吗?

主簿左右权衡,选择了谨慎的做法,他对朱一浆使了个眼色,拍了拍肩膀道:“将军,既是徐大人相问,你就如实相告。”

朱一浆和这个主簿合作多年,自是明白主簿的意思,拍他的肩膀,是让他不必慌张,事情没想像那么糟糕,但使了这个眼色,是让朱一浆要郑重回答。

朱一浆又放下筷子道:“此案,唉,

/br/共3页,现第1页


状态提示:第二十五章 惊心的案子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