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穿越重生>边地疏红>第六十八章 每逢佳节

黎凤原本按照黄闰的嘱咐,前往库拉行署驻迪山办事处,去买当天的长途汽车票。/p

刚到办事处门口,就被一个看起来很斯文的年轻人拦住。/p

那人声称,他也去库拉,正在寻找同路人,而且他在另一个客运站买的车票比办事处的车票便宜,办事处的长途车到库拉是120元,那边的车票只有80元,还是半卧。/p

黎凤看那人说话很坦诚,不像骗子,就跟他去了火车站广场。果然,那里有很多的长途车,发往西域各地。/p

那人帮黎凤把行李箱装上一辆大巴车顶,带她上了车,随后就消失了。/p

黎凤一看,哪里是卧铺车,纯粹就是最普通的排椅公共汽车。/p

她不想坐这车了,准备下车去,可是,已经晚了。两个满脸络腮胡须的人站在车门口,催促她买票。/p

黎凤说:“我要坐的是卧铺大巴车,从这儿到库拉市1500多公里,这硬座怎么受得了。”/p

售票人说:“这就是半卧车。”/p

黎凤说:“明明是硬座,怎么是半卧呢?”/p

售票人说:“西域的长途车就两种,能躺下睡觉的,叫全卧车;不能躺、只能坐的,叫半卧车,这就是半卧。”/p

黎凤不想坐这车,但是她看到那两人腰间挂着刀子晃来晃去,她就不敢多说什么,乖乖地买了票坐下。/p

第一次来西域,她的心里惴惴不安,后悔自己不该为了省点钱,竟然上了“贼船”。/p

车辆出发前,四十多个座位已坐满,整个车内绝大多数是西域当地人。/p

大巴车驶出迪山市,缓慢地在山谷中爬行。/p

黎凤开始有些紧张,后来她发现,那些少数民族同胞都挺好的,路上买了甜瓜,还分给她吃,慢慢地就不再害怕了。/p

这辆车内的座椅设计很不合理,是那种长条革制的硬板座椅,坐一个多小时,屁股就难受。座椅的前后排空间极小,后排座上的人,膝盖几乎要顶在前排座椅的靠背上。/p

就这样,摇摇晃晃地走了一天。/p

次日,大巴车在一个叫三岔口的地方停下了。司机说,他们不去库拉市,只去和金市。/p

和金市与库拉市在两个方向,从三岔口分开,一个向东南走,一个向西南去。/p

车上大部分乘客是往和金市去的,只有五名乘客是去库拉的。/p

车主不愿为这五个人绕行,他要将这几名乘客转手‘卖给’另一辆专门去库拉的车主。/p

但是,等了很长时间,过去了好几辆车,乘客都是坐满的,没有车主愿意接手。他们就一直在那里等待。/p

由于语言不通,黎凤也不敢抱怨。直到半夜,才等到一辆前往库拉的车。/p

黎凤从原来那辆车顶上取下行李,搬到另一辆车上。/p

这辆车里,人基本坐满,只有四个空位子,位置还不好。其他几个转车过来的人抢了座位。黎凤没地方坐,司机给她找了一个小板凳,让她坐在过道中间。/p

途中无谓地耽搁了七八个小时,凌晨才到库拉。/p

黎凤讲的故事,让陈默想起自己当年第一次坐汽车到库拉市,也是遭遇了一番波折。/p

那时,陈默的经历比黎凤今天的经历更曲折。/p

一路上遭遇车辆故障、被车主“倒卖”、行李丢失等惨状。从迪山市到库拉市,整整走了三天。/p

如今,陈默来民乐县已经两三年了,从迪山到库拉的长途客运状况仍没有多少好转。或许只有等铁路通了,才会有所改观吧。/p

黎凤的遭遇,让c团政治处的同事们虚惊一场。/p

……/p

如果考虑时差,西域的除夕,或许比内地来得晚。/p

尽管年味没有内地那么浓厚,但在军营里,战士们还是想方设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p

太阳还未落山,营区就开始欢腾。/p

士兵们有的在插彩旗,有的在挂彩带,有的贴春联。/p

政治处的军官战士齐上阵,早早就把电线、铁丝拉好,从c团大门口到办公楼,二百米长的柏油路两边,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灯笼,全是战士手工制作的。/p

军事体裁的最多,如坦克、大炮、军舰、飞机、火箭等,也有民俗类的,如花木、属相、飞禽等,还有宝塔、楼宇等,战士们的聪明才智在艺术方面得到充分发挥。/p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这些灯笼通上电,顿时就把营院的核心区妆扮得年味实足。/p

每年春节,政治处都要组织优秀灯笼评比,还有丰厚的奖励,所以每个连队对制作灯笼都很重视。/p

黄闰与政治处的同事一起忙着布置灯展,黎凤一个人呆在宿舍,抱着自己心爱的琵琶弹了几曲,觉得没意思了,就出了门,在营区院子里闲转。/p

黎凤边走边看,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p

朴素的建筑,干净的院落,土路两边的渠埂,用泥巴抹得棱角分明。/p

一支小分队从她身边经过,战士们步伐整齐,士气高昂,响亮的口号“一、二、三、四”在营院内回荡。/p

偶尔见到零散的战士走在路上,也是两人成列,三人成行,很有规矩。/p

她庆幸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她没有告诉黄闰,她已经把老家的工作辞了,从一名艺术学校的老师变成一个失业者。/p

她相信凭自己的本事在这里可以找到工作。/p

学校总是需要音乐老师的,即便不能应聘学校任教,她还可以在家里招


状态提示:第六十八章 每逢佳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