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军事历史>大唐将军烈>第1539章 攻打君士坦丁堡 2

李光颜,字光远,是突厥阿跌族将领,被赐姓李,李光进是他的哥哥,兄弟俩都在唐军中李光进和李光颜兄弟俩不同于其他藩将,他们兄弟俩成年时,赵子良早已经平定了藩镇之乱,并没有从此之后就不再重用藩将,不得不承认,藩将之中还是大有人才的,特别是军事将领,这些人因出生环境和天生血脉的缘故,一个个都悍不畏死、力大无穷,既有投机者,也有始终忠诚如一的人。

李光颜今年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这些年一直在镇守新罗,但新罗早已经被唐军灭亡,前几年还偶尔发生一些小叛乱,但很快就被平定,李光颜上任新罗军统领之后,一直没有遇到战事,平静得很,他现在的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了,正是渴望建功立业的时候,这次西征正好给了他这个机会。

新罗军官中所有士兵都是新罗人,也有少部分军官是新罗人、百济人和高句丽人,但是大部分军官和将领都是唐人。之所以采用这种用人的方式,主要还是为了更好的管理这一支军队,让它既能够发挥出战斗力,又能更好的掌控它,不至于让它生乱。

新罗军团除了统领之外,还有两个副将,其中一个叫扶余克,他是百济人,另一个叫高成功,是高句丽人,这二人都不是百济和高句丽的贵族,但都在军事上有不错的才能,能打能指挥,让他们当任副将,不但可以用上他们的军事才能,还能让他们更用心的帮助李光颜统领这一支军队,因为不是出身于贵族,所以他们更希望获得唐朝的承认。

扶余克观察着城墙上下的战斗情况,转身对李光颜抱拳说道:“李将军,这铺天盖地的石头和火油弹砸下去已经让城头的东罗马守军抱头鼠窜了,守备防线也出现了松懈和漏洞,末将建议加大攻击强度和增加进攻兵力,争取一鼓作气攻破第一道城墙!”

李光颜看向高成功,问道:“高将军,你觉得呢?”

高成功想了想抱拳道:“我认为一开始就用最大的强度攻城,如果攻不下来,这对于我军的士气会有很大的影响,兵书上不是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吗’?君士坦丁堡城内可是有着五万守军啊,对于守城方来说,五万人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按照兵书上的攻城标准,至少要用五倍,也就是要有二十五人马才可以攻城啊!士气一旦泻下来,再向提升上去就困难了,若向短时间之内破城,就只能想其他的办法,而且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防线漏洞,否则的话,最好还是稳打稳扎,按部就班的攻城,这只是末将一家之言,如何决定还请将军定夺!”

李光颜思考权衡着高成功和扶余克的建议,这两人说得都有些道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城墙上的守备兵力非常充足,尽管他们被刚才的远程打击搞得惊慌失措、一片混乱,有些人还吓得躲了起来,但这种情形不会太持久,因为人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要不了多久这些守军就会适应这种战斗场面,并且很快投入战斗,城墙防线的稳固性会得到增强,要不然为什么说攻城战是最困难的战斗?

在守军兵力充足、守城器械不缺的情况下,想要一次就攻破城墙防线,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知道城墙的高度可不是摆设,城墙下聚集的攻城士兵再多也没有太大的帮助,只能给守军士兵提供更多的射击靶子。

扶余克这种剑走偏锋的建议若是能够成功,获得的功劳和名声会超乎想象,士兵们也会少损失很多,但是一旦失败,对士气的打击是致命的,这个建议既有可取之处,又存在着很大的后遗症。

而高成功的建议则要稳妥一些,但是却又太中庸了,如果按部就班的攻城,战事可能会进行得旷日持久,对后勤方面的压力会很大,战损消耗也会直线上升,尽管赵子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期限,但李光颜并不认为赵子良会一直让自己打消耗战。

不过不打也不行,否则会让人认为他胆怯,他想了一下,下令道:“我军之中有很多都是新兵,虽然操练的时间不短了,但还没有真正上过战场,将士们也需要时间适应战场气氛、伤亡场面和战斗节奏,一开始就用全力的话,将士们可能适应不了,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先让将士们适应几天,传本将的命令,就以这种进攻力度先攻打三天,三天之后我们再看效果如何!”

二人抱拳答应:“是!”

一架一架攻城云梯被新罗兵架在了城墙上,兵士们一个接一个开始攀爬云梯,把小圆盾绑在手臂上可以腾出手来爬云梯,有些人还把刀咬在嘴里,双手快速往上爬,但是城墙上的守军士兵不会无动于衷,箭矢、雷石滚木不停往下砸,爬上云梯的新罗兵们像下饺子一样被砸落下去。

与唐军和西秦军相比,新罗兵、高句丽兵、百济兵等这些从属地征招士兵的训练肯定要差上一些,装备上也要差一大截,因此他们的单兵战斗力无法与西秦兵和唐兵相比,整体作战能力就要看谁指挥了。

城下大量的新罗兵遭到了城墙上守军的攻击,一波一波的箭矢射下去,新罗兵接二连三的倒下,一块石头砸下去,砸翻好几个,一根滚木顺着攻城云梯滚下去,撞倒一排人。

死人没人管,受伤者不能退,没受伤的人只能继续向前,城墙上下的喊杀声太过嘈杂,死的人太多,受伤的人太多,以至于伤兵们痛苦的惨叫声和呻吟声让其他人无动于衷。很多时候,鲜


状态提示:第1539章 攻打君士坦丁堡 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