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军事历史>席卷天下>第638章:没完美的制度吧?

郡县制从战国时期就存在,到了始皇帝横扫八荒六合一统天下后,是始皇帝为了中央集团才废除战国很平常的封国、封君,全面使用郡县制。

到了刘邦建立汉帝国,他虽然称帝却不是实力最强,哪怕是韩信当时的军事实力都要比他强不少,更不用说还有彭越等等的一些诸侯王,也就继续搞分封制。

刘邦晚期使用各种手段消灭那些异姓诸侯,连一直帮他的韩信最后都死在了妇人之手,可汉帝国并没有废除分封制,只是搞了异姓不为王。

分封制得到遏制是到了刘彻时期,但他也没有全面废除分封制,只是用推恩令将各王爵和诸侯的封邑不断分割。

到刘秀再建汉帝国,他倒是很理智没有大肆分封众臣,是搞了多少户侯的制度,这些诸侯只有收益权而没有管理权,不过对宗室刘姓却继续执行汉初的分封。事实也证明宗室分封的用处,多少次就是因为刘姓的王爷实力不弱,等待皇帝没有子嗣才能成为替补,让江山没有换姓。(东汉封王的宗室都是皇位继承人来着)

刘彦当然会对自己的子嗣进行封王,也会给予该有的封邑,考虑到的就是诸如汉帝国的延续问题,只不过本土不会选择出地皮来分封就是。

对于异姓是不是要封王上面,刘彦也有过长久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不能存在异姓王,并不全是担忧有了异姓王会一家江山不稳。那些没有异姓王的皇朝又有哪个是真的千秋万载?还不是该灭亡的时候就灭亡了。

刘彦不打算分封异姓王的道理很简单,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规则,开国之君对待国体的维护更是要慎之又慎,既然是叫汉国,某些制度上延续先汉的政策很有必要。

不分封异姓王,却是可以对有功之臣进行封侯,现如今汉国就有十来位侯爵,只不过都是亭侯,最多也就是享有五百户,少的只有一百户。

汉国的那些亭侯是延续东汉的政策,没有治理权只有收益权,不但是东汉这样,后面的各个朝代基本上也是这样,有些朝代则是给了封邑治理权,但是很少见。

在真的全面恢复汉家旧土之后,刘彦会在“基本盘”之外选择地皮给予诸侯,到时候那些地盘将会给各诸侯治理权。不但是治理权,他还会给予定税权、征兵权、建军权,只会限制立法权和外交权。

刘彦眼中的“基本盘”并不是西汉或东汉时期的汉家旧土,至少是天朝时期的版图,甚至是一些地区也会被算到“基本盘”里面,比如朝1鲜半岛、新西伯利亚、越南全部、倭列岛全部、澳大利亚全部、中亚阿拉伯地区。

那些会被算在“基本盘”的地区,有些是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有些则是资源无比丰富,有了那些地区就等于是掌握未来。

刘彦会去重视中南半岛,是目光已经看向了后世的阿三地盘,他就是想将那里作为第一个用来瓜分的盛宴,不但是会让各家族去撒欢,等待汉军进入西域就该从西域南下,到时候占下地盘就能分封诸侯。

汉国的地盘会越来越大,该怎么来划分行政区需得慎重再慎重,至于目前为止华夏先辈使用过分封制和郡县制,后面增加了州这个行政单位。

要是看华夏古代的行政区划分,会发现都是广而治之的现象,比如一个州牧管理着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州牧之下有郡守也是各自管着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个县令就要管数万人。

古时候的县令之下还有县丞,再来就是县尉,其后有六曹,再加上游徼、有秩、啬夫这些行政人员,县级单位的公务员也就数十人,他们面对的却是数万人。

县之下还有乡,乡设立三老。乡之下有里,设立里正。里之下有亭,设立亭长。

可以说,古时候一名公务员需要面对的可能是数千人,在法制严苛和地方豪强现象不严重的时候,政令自然是能下达至底层,可事实也证明后面政权仅是到了县一级,地方是被把持在乡绅手中。

刘彦的记忆中,对地方管理最没有权力的是有明一代,那并不是皇帝自己傻了,是被那些所谓的读书人慢慢架空,等待要收回又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

有明一代的县一级规定收多少税,然后是地方的乡绅帮忙从百姓那里收税,官府制定是多少税,通常到了乡绅收税的时候就要加上数倍的税。

另外,有明一代在有功名之后可以享受不缴税和服徭役的特权,乡绅一边对百姓加以重税,一边是威逼利诱百姓将自己的土地纳入乡绅名下。而能够在有明一代当一名乡绅,实际上都是有功名才行。

对了,朱元璋时期是要举人才得以免税,并且免税也是有田亩限制,可不是成为举人就完全不用交税。秀才都能免税,是那一群读书人自己搞的潜规则,搞着搞着连免税限额都被搞没了。

刘彦一开始搞退伍兵源入乡成为公务员,是为了收买军心,后面涵盖了对伤残士兵的照顾,一搞下来却发现有助于对乡间的掌控,也就长期执行下来。

现如今的汉国,只要是有人群居必然有退役的将士,他们充斥着基层各岗位,尤其是以游徼的数量最多。受限于汉国没有多少读书人的关系,只要是有知识也很大几率会被任命为某个县的县令。

连县令都能当上,县丞之类的官职更是不在话下,这个也是一些专职文官最为郁闷的一点。

不过,话又说回来,汉国也没有规定文官不能转武


状态提示:第638章:没完美的制度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