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穿越重生>崇祯十七年秋>第1030章武院祭酒

八月时节,秋高气爽,在南京城西的郊外,热火朝天,旌旗飞扬,号鼓齐鸣。手机无广告m.最省流量了。

从去岁开始,王彦便在筹划兵制改革,实现朝廷对于军队的掌控,使得军队国家化,而不是效命于某个将领。

这是历朝历代都要做的事情,也是王朝稳定的基石,是军队近代化王朝近代化的必经之路。

为此,王彦付出了诸多努力,不仅仅派陈邦彦去游说五忠军诸部将领,而且在南京大兴土木,扩建五军都督府,给将领办公之地,然后兴建了大批屋宅,给都督们居住,最后怕都督们无事可做,扩建武学,并趁着战事停歇,由各部推荐有潜力的军官,从民间招募愿意从武的士子,供都督们教学。

这次,除了西南因为战损严重和路途遥远没有挑选之外,从三月底各部推荐的军官,加上武学原本的武生,整个武学已经拥有五千名弟子。

明朝的武学原本地位低下,经过王彦这几年不断鼓励,加上只要卒业后至少是个七品的总旗,成为了不少人的一条出路,使得社会对于武学的认识有所改观。

这次改革,武学也做了一点改变,原来没忌酒,现在设了忌酒,而王彦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不管有没有时间教授这些武学举子,他都先把这个忌酒的头衔给兼了。

王彦要这个位置,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让以后武学卒业之人都是他的门生。

这个忌酒他只要做上几年,等培育出来的武生进入军队,并逐步掌权,他的地位便无可动摇。

这个位置的重要性许多人都能看到,所以王彦得到并不容易。

每个官员或多好少,都有拜相的理想,都想手握大权来实现内心的抱负和政治野望。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楚党按着原先的政治目标和诉求,利用皇帝尚幼,逐步控制了皇权,党派中的大佬和年轻有抱负的官员,并不是太想王彦权力太大,也希望他能放权,这样他们才有机会施展,并不想有个太上皇存在。

经过多年的发展,楚党已经有了近代政党的雏形,有政治目标,同时逐渐意识到,党派的利益,大于王彦个人的利益,成为了一个政治利益集团。

这次议事堂通过兵制改革,制定法令,规定军队归属于兵部,由兵部负责兵源的补充,兵饷的发放,物资和装备的调配,五军都督府负责战时指挥和训练,而开战的权力则放到了议事堂手中。

同土木堡之变前,明朝的兵制相比,这次的变动其实并不大,只是将属于皇帝的权力,放到了议事堂。

议案通过之后,王彦等于放弃了他个人在名义上对五忠军的掌控,将十多万军队都交给了朝廷。

他放弃了对五忠军的指挥权,将军队的交给了中央政府,那么他要一个武学忌酒的位子,众多大臣怎么好意思不给。

政治的精髓在于妥协,在于交换,如果两个政治势力都不退让,每次都要硬来,一定要一方彻底压倒一方的话,那多半只能内战,只能两败俱伤。

王彦这些年最善用的手段就是妥协和交换,这看起来很受气,没有快意恩仇,但有哪个政治家是快意恩仇的呢?

眼下制度已经确定,可是要将他变成所有人都遵守的规矩,却并不是说定下来后,就能立刻实现,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还有起伏出现。

制度固然重要,可是它需要有适合运作的土壤,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个土壤的形成,至少要几十年时间。

后世中山先生提出的“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便是培养这个土壤的过程。

中国始终是个人治的社会,后世某位校长都下野了,可是依然能在老家操纵国家,王彦虽然交出了五忠军的指挥权,但是他在五忠军的影响力,起码要等一代人,才会慢慢消散。

王彦与文官集团达成妥协,用军队换取了武院忌酒一职,而他掌握了武院,等于又将了唐鲁一军,让他们很为难。

如果他们把挥下有潜力的军官推荐到武院来学习,那这些军官就成了王彦的门生,并且武学训导的也主要是五忠军系的将领,他们将人送到武院,等于是把人才送给王彦。

可要是他们不送,也存在问题,那就是在武院的培育下,朝廷直属的军队,战力和素质只会越来越高,而他们控制的军队,同朝廷控制的军队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大,并且也留不住人才。

唐鲁见此便准备各自也办个武学,来培育他们的军官,但是却被内阁和议事堂双手否决。

文官集团越来越喜欢现在的政治环境,王彦已经交出兵权,他们自然便盯上了唐鲁,只要朝廷将兵权收上来,那今后就是他们说得算,就算今后皇帝要,他们也不会将兵权交出来。

在兵制改革通过之后,五忠军编成前后左右中五大禁军,直属于朝廷已经是必然。

那么问题又来了,谁是前,谁是后,谁是左,谁是右,谁又是中呢?

五忠军本就是派系混杂,并非一路人,驻在扬州的刘顺仗着与王彦亲近,便写信给王彦,表示他知道自己不是最能打的,但是也不是最差得,中军他不想,但是怎么也别给个后军的称号,否则无法向属下交代。合肥的李过,也写信过来询问,言语间也不想要后军的番号。戴之藩则更明确一些,回顾了一下自身的功绩,王彦看他是想争一争中军的名号。

前后左右中,本来是因为五军都督府,分为前后


状态提示:第1030章武院祭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