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穿越重生>崇祯十七年秋>第344章江南大起义

戴之俊一路奔波,在太湖上寻得陈子龙,得了书信之后,又出海到舟山拜见鲁王殿下。

天地会与太湖义军,都是拥唐派,但江南和浙东之地,实际上是鲁王的影响力,要远比隆武朝廷要强大得多。

这无关其它,而是地缘上决定了这一点,毕竟鲁王就在浙东沿海,而隆武朝廷却远在福建。

在江南的抗清势力,联系鲁王要远比联系隆武要容易得多,而且消息的传递也会缩短许多时间,不会贻误时机。

从此看来,唐鲁之争,确实严重消耗了抗清势力,使之两派不能有效配合,贻误了许多战机。

这次闽中大变,隆武朝廷的情况,即便是天地会也不清楚,谣言四起,陈子龙已经无法联络朝廷,他只得与天地会,联络鲁藩。

陈子龙没有封官许爵之权,又无法联络朝廷,加上时间上也来不及,而他说的话自然不能使得吴胜兆抛弃顾忌,所以他只能让戴之俊前往舟山,为吴胜兆讨官。

鲁藩与隆武,若生在太平之年,都能算得上是一位贤明的君王,但两者却生在一个时代,成为了对手。

自浙东为清兵扫平之后,鲁藩出走海上,南入福建隆武不纳之后,又乘船返回舟山。

此时鲁王属下大将张名振,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隆中对”,以鼓舞鲁王得信心。

张名振谏言,立足大海,以舟山为基,利用“监国”的名义和声望,招揽人才,先攻取沿海作为根基,同时妥善处理好同海外邦国的关系,争取朝鲜和日本出兵相助,而在面对隆武朝廷之时,吸取之前的教训,不再采取针锋相对的方针,让隆武政权尽量拖住清军。

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三分天下,使清廷、隆武政权和鲁监国成为鼎足之势,待江南空虚之时,用精兵袭取南京,则明朝复兴有望。

张名振的谏言,得到鲁王得赞赏,事实上浙东覆灭,与闽中之变,已经让隆武与鲁王,吃下了同姓之争的苦果。

就像弘光朝廷因为“联虏平寇”的国策而覆灭,隆武继位之后,立马吸取教训,更改国策,改为“联顺抗虏”一样,鲁王在经历浙东之败后,也必然进行反思,加之他身边主张与隆武相争的大臣,不是战死就是降清,使得他的思想也随之转变,趋向于同隆武势力何解。

这时张名振、张煌言得知了天地会要策反吴胜兆,并联和舟山攻取苏杭,牵制洪承畴的计划,心中不禁一动,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只要有吴胜兆和太湖义军的支持,他们就能轻松拿下苏、松地区,到时无论南下攻打杭州,还是西进南京,都有可能,即便最后不成,他们也能借此推动江南的抗清斗争。

因此鲁王很快答应了戴之俊的请求,立即让张名振用银铸造“平江将军之印”一颗,再加封吴胜兆为定吴伯加平江大将的敕书一道,让戴之俊带回松江,交给吴胜兆,以定其心。

另外,双方又约定时间,在八月十五日,舟山官军将进抵吴淞,与吴胜兆、陈子龙内外配合,共襄复明大业。

浙东之败后,鲁王势力严重受损,但一直却未停止复明斗争,在戴之俊离开舟山之后,宁波的复明势力,也来到舟山,一股汹涌的洪流,正在江南之地悄悄酝酿。

复明势力在江南的秘密串联,很快也引起了粘杆处的警觉,不觉间就加强了各地的巡查,清兵的搜查日渐严密,复明势力之间消息的传送,以及组织百姓反清,都变得困难起来。

八月七日,反清志士谢尧文行事不密,被粘杆处抓获,抄出文书、名单、信件二十多封,牵连崇祯三年应天解元殷之辂,举人顾咸正,候岐曾,张宽等三十四名士人,他们被清廷不分首从一律斩杀。

江南各府,清兵的巡视都有加强,城内一队队的清兵、衙役在街上巡视,使得城中布满了紧张的气氛。

时间到了八月十四日,临近中秋,紧张的气氛有所缓解,街上出现了一些置办节日物品的士绅百姓。

江南一代的糕点十分有名,中秋作为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吃上一个月饼,在城中的商铺里,不少人已经购买了准备过节的月饼。

这时一队清兵,也巡逻到店铺前,那店主立马出来,陪笑着为每名清兵送上一盒,那队清兵才笑呵呵的转身离开。

宁波城内,王家勤从街上回来,便回到书房之中,然后关好门窗,将从店铺里买回来的月饼拿了出来,他轻轻掰开,便见月饼中间漏出一张小白绢帛。

他心里立马一动,展开来看,便见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八月十五。”

王家勤眉头微微一挑,就已经明白,在元朝末年,中秋团圆之际,刘伯温通过月饼向广大农民传递杀鞑子的信息,于是爆发规模浩大的反元起义。

八月十五杀鞑子,或者月圆杀鞑,已经成为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

最近风声甚紧,王家勤根本无法与华夏等人联络,他看到“八月十五”几个字,就以经明白了是什么意思。

这是华夏在向城内的复明人士传递讯息,当然肯定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拿到含有字条的月饼,只有核心人员,才能够得到。

王家勤将字条看完,又塞入月饼之中,然后再次包好,便叫来可靠的下人,又挑选了几样东西,再加上那月饼,让下人一并送到城外王氏族长手中。

八月十五,月明星稀,宁波城门早以关闭,但城外却慢慢聚集了近万名拿着锄头、


状态提示:第344章江南大起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