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穿越重生>崇祯十七年秋>第655章洪承畴试炮

城门处,十多名荷兰人像牲口一样,被进进出出的人群看来看去。

此时的西夷可没有后世那么高高在上的地位,彼时无论是南方的明,还是北面的清,都有足够理由蔑视这群红夷,在时人眼中,荷兰不过是番邦蛮族罢了,过往的行人大多也是瞟上一眼,纯粹看个稀奇。

“揆一阁下,中国人傲慢无理,鞑靼人更是狂妄自大,比明国的官员还要难以接触,那位洪总督必定也是个傲慢的鞑靼官员。我个人觉得使团的作为,完全没有意义,公司只能用大炮来和他们沟通。”一个荷兰人等了许久抱怨道。

揆一听了,向城门张望一眼,然后说道:“路易斯,你要知道,公司在东方的力量,无法挑战明国,事实上连国姓爷也无法应对。公司要想保证大员的利益,就必须学会联络明国的敌人鞑靼。”

“但愿这位洪总督是位开明的鞑靼官员吧。”

几名荷兰人正说着话,一队绿营兵簇拥着一名清官缓缓而来,慢慢的在他们身前停下。

清官黑色官袍,戴着斗笠,看胸前的补子,是个七品官,他扫视了个荷夷一眼,也不下马,态度居傲,高高在上,“是你们要见总督大人?”

这群衣冠qín_shòu对治下的汉民都这样,自然不会给几个白番好脸色。

荷兰人在东方主要贸易的对象就是中国,所以大多会一些汉语,北京一行,揆一见惯了这样的鞑靼官员,他领着头,将手放在胸前,躬身一礼,“尊敬的大人,我们授浙江巡抚马大人引荐,要拜见尊贵的江南总督洪大人。”

“跟着本官来吧!”清官听了,不赖烦的挥了挥手,拉动缰绳,往城内而去。

揆一等人,看了看,只能跟上去,他对左右说道:“走吧!”

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他们所走的道路与西班牙、葡萄牙不同,他们主要是从事海上运输,并不生产多少物资,而运输自然需要有货物来供他们倒卖。

在东方他们主要的货物来源,便是中国的瓷器茶叶,而现在明朝方面自己造船出海,便断了他们的财路,荷兰人迫切需要找到新的货源。

荷兰是个商业国家,对他们而言,商业利益大于一切,能与鞑靼合作,对付明朝倒是其次,关键是能绕开明朝海商,获取鞑靼治下的货源。

满清强调骑射,但事实上下面的绿营依然保持着明军的特点,装备了大批的火器。

江宁铸炮坊,原来是明朝所有,清军占领南京后日渐荒废,但随着满清这两年来战事不顺,再加上从明朝手中接手的火器、兵甲的库存,随着战事逐渐消耗一空,洪承畴便将铸炮坊,从新建立起来。

铸炮坊是去岁恢复,但真正扩大生产,还是在今岁多铎战败之后。

此时铸炮坊实际上包括冶炼和铸造两个工坊,得益于明朝留下的底子,现在是整个江南,甚至整个大清,最重要的兵器铸造场所。

从去岁开始,洪承畴便通过八大皇商,从铜陵、江北购买了大量粗铁、粗铜,又从淮北、浙江长兴运来石炭,由工匠将粗铁、粗铜冶炼成用来铸炮造铳的精铁。

这些精铁、精铜再铸造成为红衣大炮、佛朗机小炮、鸟铳、刀剑、盔甲等物,但是随着水道被明朝水师把持,铜陵过来的铜铁,只能走陆路运输,成本暴增,而且江南本就缺少石炭,只有长兴一座石炭矿山,江北的铜铁、石炭运不过来,江宁铸炮坊的产量立刻暴减。

王彦在湖广大募新卒,洪承畴也在江南招募绿营,可这兵器造不出来,募集在多的人手,又有什么用?

铸炮坊位于水西门旁,位置十分合理,船只可以从长江进入秦淮河,再经过水门将铜铁、石炭运入城中。

整个场所占地百亩,洪承畴修缮了原来的仓舍、炼炉,并在四周修建了高高的围墙,由一个千总的绿营兵巡逻守护,戒备十分森严。

洪承畴并没有将接见红毛夷的场所放在总督府,而是在铸炮坊内。

明朝火器的装备,最多时达到军队的六七成,洪承畴作为曾经的大明朝高官,对于火器的认识,自然不是山野间的满州贵族能比。

京师里的满洲贵族,不知道红毛夷是什么东西,但作为大明曾经的高官,他对红毛衣的了解虽然也不多,但至少知道红夷的火器厉害,而这也是他接见红毛夷的原因。

当然他这么做,无疑超过了他的权限,不过眼下江南情况并不乐观,他只能先聊一聊,然后再写折子自辩了。

此时一声“轰隆”的炮响突起,片刻之后,又是一炮“轰隆”。

洪承畴一身满清大员的马蹄官袍,头顶带着碗帽,红顶子插着花翎,胸前一串大朝珠,神情严肃,身后站着一群满清文武。

“射二里,能碎砖石头。”几声炮响后,数名清军骑马奔出,一人翻身下马,观察落弹处,靶墙被砸的深深凹陷,挥舞旗帜,观察的士卒立刻大声禀报道。

洪承畴听后,神色不变,不多时,又听见声身旁士卒禀报道:“射三里,弹势以竭,未能碎砖。”

从清廷收集的情报来看,特别是上半年时,王彦郑成功东征泉、漳,其中使用的红衣大炮,三里之外也能建功,已经恢复到当初徐光启铸炮时的水准,而清廷这边的技术却有所退化了。

洪承畴听了禀告,脸色一寒,这已经是第四次试炮了。

此时他身后一名满官立刻上前,发令道:“炮监杖三十,革职流放,工


状态提示:第655章洪承畴试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